【编者按】2015年以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政治举旗定向,勇担当攻坚克难,出实招真抓实干,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为迎接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回顾六年来学校在各项事业上取得新成就、新突破,我们推出北外六年发展成就系列报道。
推进学术兴校战略,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自学校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推进学术兴校战略,学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实力同步增强。
夯实基础研究,推出系列重大标志性、原创性科研成果。学校发挥传统优势,扎实推进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外国语言学实现了原创性学术理论重大突破,在外语教育领域提出了“产出导向法”“人文英语教育论”“整体外语教学观”等系列原创性方法论,在国内外语界产生重大影响,并受到国际学界关注;在理论语言学学科领域提出“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等观点,建构了“生态语言学”学科体系。外语教育学获得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支持。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比“十二五”增长267%。深入开展汉外语言对比研究、外国文学理论与思潮研究、翻译理论研究等,推动基础理论创新与知识创新,引领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本体研究的创新性发展。“双一流”建设期间,我校教师共计出版学术专著212部、译著280部、教材97部、工具书和辞书125部,建设学术发展基础数据库31个;国际检索论文、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数量大幅度提升。译著《疯狂的罗兰》获得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美国卷)》等8项成果获得教育部、北京市优秀成果奖,数十项成果获得专业学术组织奖项。在“双一流”建设带动下,多个学科的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问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特色鲜明、理论创新明显、多语种跨学科研究协同推进的局面正在形成。
强化应用对策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立足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建成“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多次为国家提供外语人才查询与咨询服务;参与国家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多个语种课程标准的研制以及远程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连续出版《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年度报告》。积极服务国家语言安全和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实施“提升中文国际影响力研究”“‘国家语言能力’内涵及提升方略研究”等,参与国家语言政策研究与规划,出版《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19)》《国家语言能力理论体系构建研究》等系列成果。主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协助北京市外办编制了“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6-2020)”。积极服务文化走出去、中外人文交流,完成“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研究”“《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17-2018)》编制”“‘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工作研究”等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任务,参与国家文化走出去相关文件的编制以及整体推进方案的设计、国家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会议方案的设计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稿的起草。推出国别区域发展报告蓝皮书系列,打造国别区域研究智库系列。
开展外事咨询与翻译服务,为国家重要国际活动提供智力支撑。教师积极参加国家各类外交外事活动,承担策划、组织、翻译等工作。张天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成功阻止“粤语罗马化”议案;文秋芳多次参加国家、北京市外语教材的审定,审查教材上千种,为新时代中国外语教材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丁超、林温霜参加中国—中东欧教育大会前期筹备工作的咨询;王展鹏参加外交部关于英国脱欧问题的咨询等。在新冠疫情暴发时迅速组织团队开展国内典型案例和重要疫情报告的翻译,高级翻译学院团队18个小时内高效完成译文上报,受到世卫组织驻华办事处的高度赞扬。几十位教师参与筹划“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等重要国际性会议。
推动科研组织改革创新,搭建学术创新平台。学校不断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推进新型学术组织建设,搭建多个学术创新组织平台。成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通过构建跨领域跨地域跨语种的研究共同体,引领语言类基础学科研究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语言研究。启动建设世界语言博物馆,集中展现人类语言的多样性魅力,构建全球语言知识体系,服务中外人文交流。科研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拥有省部级研究基地(中心)47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委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37个、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3个。
建设多语种学术期刊,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出版方阵。学校坚持学术导向、一流导向和全球导向,构建多语种中文资源方阵、多语种教材方阵、多语种辞书方阵以及多语种期刊方阵。瞄准“双一流”建设学科五个重点发展领域,以提升学术期刊综合学术创新力、构建各学科领域学术话语体系为主要目标,推进学术期刊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构建了外语类学术期刊和集刊的资助体系。《外语教学与研究》被《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列为Q1区中国社科期刊语言文字类期刊第一名,在国内各大期刊评价体系均名列前茅,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应用语言学(英文)》获评“2019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