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以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政治举旗定向,勇担当攻坚克难,出实招真抓实干,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为迎接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回顾六年来学校在各项事业上取得新成就、新突破,我们推出北外六年发展成就系列报道。
坚持“四为”方针,创新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经过“十三五”的建设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坚持“四为”方针,围绕国家亟需,瞄准学科前沿,不断提升导师队伍水平,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外交外事外贸战线及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一、学科布局不断拓展,优势特色交相辉映
学校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发挥多语种特色和优势,创新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和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点数量持续增加。近六年来,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等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区域学和亚非地区研究两个交叉学科,初步形成了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共生发展的良好布局。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级为A+,位居全国榜首。在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语言学全球排名51-100位,英语语言文学和现代语言全球排名151-200位,在我国外语类高校中继续位居榜首。
二、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增长,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020年在校研究生达3500人,较2015年增长45%,每年招生数量已与本科生数量几乎持平。招生结构有所优化,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由2015年的39%提高到今年的51%。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在研究生招生录取、国内外联合培养、校内跨学院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推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大力推动研究生学术交流,每年资助在读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近年来,我校研究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一级二级学科、中外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学术活动等奖项百余人次。
三、师资队伍实力日趋雄厚,团队建设助力立德树人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其中包括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截至2020年7月,我校在岗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98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91人,分布于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绝大部分研究生指导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四、依托学校特色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复语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推动本硕贯通培养、国内外双硕士、双博士学位培养机制,使外语专业学生具备多语言沟通能力、国际重大区域问题及文明发展研究、创新能力。探索“全球区域问题人才培养跨学科平台”建设,建立以语言为基础,国别、区域、文明多层次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创建涵盖硕士、博士、留学生等整套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探索非通用语种应用型高级翻译、非通用语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力量狠抓非通用语种高端师资培养。
五、研究生教育特色鲜明,重点项目工作硕果累累
学校瞄准国家战略亟需,积极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累计招收九届硕士生共257人,近80%的毕业生到联合国及相关机构,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新华通讯社等涉外国家部委和机构以及著名跨国公司、企业任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发挥英语、法语等传统外语学科优势,整合校内法律、政治、经济等学科资源,在复语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选拔机制、中外联合培养机制、国际组织实习就业导向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7年成立国内首家国际组织学院,2018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公派专项资助。
学校积极推动复合型、复语型、全媒体型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作为全国五所试点高校之一,积极参与建设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联合国家六大主流媒体推动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项目,每年通过推荐免试面向全国重点高校选拔优质生源,为国家主流媒体培养、输送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